刀在石上磨,人在事上练,课在听中学。听课是我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一种学习方式。刚开始听课,笔记本上总是记的密密麻麻,抄板书、记例题,生怕漏掉什么。课后,只记得这节课挺精彩蛮有趣的,却又说不出精彩在哪儿;感觉有些地方没太懂,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。听的课多了配资炒股的,「咸阳中学生」总结出了“三见”听课法:“所见”——如实记录课堂过程“我见”——联系自己进行思考“洞见”——领悟知识的深层逻辑及学科内容的融合。
01PART所见 “所见”,就是真实记录课堂的过程,具体发生了什么。比如,数学课上,老师抛出一道证明题:“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?”有的同学立刻想到作底边上的高,利用“HL”定理证明全等;有的同学尝试顶角的角平分线;还有的同学不知从何下手。听教学经验10余年教师王剑飞老师的《浮力》,至今记忆犹新。王老师没有直接翻开课本,而是变魔术般地在讲桌上摆满了一个大水槽和各种物品:一个苹果、一枚核桃、一块橡皮泥、一个空饮料瓶,甚至还有一个装着盐水的透明小袋。课一开始,老师就拿起苹果和核桃问我们:“把它们放进水里,谁会沉,谁会浮?”大家异口同声地给出了正确答案。然后他举起那块橡皮泥:“那这个呢?”“肯定会沉!”全班几乎毫不犹豫。老师把橡皮泥球扔进水槽——它果然沉了下去。但就在这时,王老师把橡皮泥捞起来,捏成了一个小船的形状,再次轻轻放在水面上。“小船”稳稳地浮住了!这个反转让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惊叹声。这时,王老师顺势引导:“为什么同样的橡皮泥,捏成球就沉,捏成船就浮?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浮与沉?”此时,王老师又拿起空饮料瓶,把它慢慢按入水中,让大家感受手受到的越来越大的阻力,并观察水位上升的变化。分别记录每个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和自己的感受。老师通过一个个看似简单却充满巧思的实验,让我们亲眼见证了浮力现象的矛盾与奇妙。如果只是背诵“F浮=ρ液gV排”的公式,可能永远无法如此直观地理解“排开液体的体积”才是关键。这些真实的片段,就像给课堂拍了一张张照片,成为课后回味和思考的素材。
展开剩余65%02PART我见 如果说“所见”是“拍镜头”,那“我见”就是边听边想:“如果是我,会怎么理解这个知识点?““老师这个方法,对我有没有启发”通过这些所想,去完成那些“镜头”里的细节。比如听专业教师秦宝平老师的《函数的概念》,过程如下:秦老师上课前先展示了一台自动售货机的示意图。他问按一下“可乐”按钮,会出来什么?接着又说:“那如果我按十下‘可乐’按钮呢?”学生笑着说:“会出来十瓶可乐,除非机器坏了。”老师用这个最平常的例子,巧妙地点出了函数的核心——“一个输入值对应一个唯一的输出值”。接着,秦老师又引导学生对比另一个情境:“‘一个人’的年龄和他的体重,是函数关系吗?”学生便开始争论:同样18岁的人,体重可能不同。而这句问话,便让学生立刻意识到,这不符合“唯一输出”的原则。秦老师板书当然,不只是学概念,也会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式。比如听同为专业数学教师李晓莉老师的《因式分解》。比如李老师出示一道题x-16。某位学生第一反应是平方差公式,分解为(x²+4)(x²-4)就停下了。但李老师请用了不同方法的同学上台,有同学继续分解,得到了(x²+4)(x+2)(x-2);还有同学一开始就将其视为(x²)²-4²,直接应用了平方差公式。这时才明白,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“不能再分为止”,并且条条大路通罗马。作为学生这时可写下笔记:“数学追求结果的彻底性,并且解决问题的路径往往不止一条。”以前总觉得数学就是一套需要记忆的公式和规则,上课的目标就是听懂然后会用。但优秀的课堂会让学生恍然大悟:数学的真谛不在于“记住结论”,而在于“想通过程”。当老师用自动售货机来解释“函数”时,那个“唯一的输出”就像一把钥匙,瞬间就解开了心中的疑惑——原来抽象的概念就藏在最日常的生活里。而看到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因式、添加辅助线时,才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,真正的乐趣在于探索和发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。
03PART洞见 “洞见”,是透过一节课的内容,看到知识背后的规律或思想。听语文教师张老师教《鲁迅》,张老师让我们重点品味结尾:“我想:希望是本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的。这正如地上的路;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作为学生学习,一开始只觉得这话很有哲理,但说不清为什么好。张老师没有直接讲解,而是引导我们对比小说开篇“苍黄的天底下的萧索的荒村”与记忆中“金黄的圆月下的碧绿沙地”。她问:“这幅‘神异的图画’在现实中还存在吗?”作为学生恍然大悟,那美丽的故乡只存在于回忆里,眼前的现实是隔膜与衰败。于是,老师再让学生回到结尾的“路”,问道:“在否定了过去(回忆中的故乡是虚幻的)和现在(现实的故乡是萧索的)之后,鲁迅的‘希望’指向哪里?”课后作为学生反复琢磨,突然想通了一点:这篇《鲁迅》教的不仅仅是词汇和段落大意,更是一种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方法。老师带领我们进行的对比,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矛盾(理想/现实、回忆/当下)。而结尾的“路”,正是在彻底否定旧世界后,一种指向未来的、充满行动力的新希望。听高中数学教师张勇老师教《函数》时,张老师举了很多例子:出租车计费表跳动的数字、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变化、圆的面积随半径的变化。然后他问:“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,有什么共同的根本特征?”随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了“唯一确定”四个字,并正式引出函数的定义:对于非空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x,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配资炒股的,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。他带着学生们用一个箭头图来验证每个例子是否满足这个“唯一性”。函数概念的强大之处,不在于它能解多少题,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划界的标准和一种建模的视角。这堂课真正的“洞见”在于:数学的抽象,是为了最大范围地捕捉现实世界的规律;学习数学,就是学习用这种精确的语言去描述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式。现在每次听课,都会在笔记本上预留三个区域:所见、我见、洞见。它可以时刻提醒学生,听课不只是“听”,还要“记”、要“想”、更要“悟”。真正的学习,发生在眼睛、头脑和心灵的共同参与中。
易速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